参会嘉宾
杨元喜 院士
吴国雄 院士
陈运泰 院士
吕达仁 院士
姚檀栋 院士
夏 军 院士
徐义刚 院士
陈俊勇 院士
宁津生 院士
魏子卿 院士
李建成 院士
陈晓非 院士
杨元喜,大地测量专家 1956年7月出生于江苏泰县。1980年毕业于郑州测绘学院。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博士学位。1996获德国洪堡奖学金资助。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导航应用管理中心研究员。曾任郑州测绘学院教授、博士导师;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第四委员会秘书;《测绘学报》常务副主编;中国科协科普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咨询专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先后主持完成“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数据处理工程”和“全国天文大地网与空间网联合平差工程”。创建“相关观测抗差估计理论”和“自适应导航定位理论”。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1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地球科学奖”。
吴国雄,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 1943年3月20日生于广东潮阳。196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198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气象和大气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
提出湿倾斜涡度发展理论(SVD)和全型垂直涡度方程,揭示青藏高原西南涡和夏季江淮流域的暴雨发展机理以及副热带高压形态变异成因。把亚洲季风爆发分为三个阶段,证明由于中高纬度的强地转性和斜压性使其海气相互作用特征与热带显著不同。用数值模式提出厄尔尼诺影响台风的机制。
陈运泰,地球物理学家 1940年8月10日生于福建厦门,籍贯广东潮阳。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曾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
从事地震波和震源理论研究。提出测定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和介质品质因数的实用方法应用与发展了静力学地震位错理论提出大地震震源过程中“质量迁移”、“震前蠕动”等观点。论证了滑动弱化在地震不稳定性中所起的作用,震源区介质的流变性对地震自身的重复性及地震序列类型的控制作用,介质与应力的不均匀性对地震断层的不稳定扩展与地震辐射的控制作用。揭示了中、小地震破裂过程的复杂性等。
吕达仁,大气物理学家。江苏常熟人,1940年1月14日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年中科院研究生毕业。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国际气象与大气科学协会(IAMAS)委员。
一直在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前沿从事基础与高技术研究。首先提出微波主-被动联合遥感降水分布的原理及反演方法。最早提出消光-小角散射综合反演大气气溶胶粒子谱的原理。主持完成我国首部VHF平流层大型相控阵雷达。对重力波频谱结构、对流风暴激发重力波机制作了系统研究。长期从事卫星与载人航天器对大气成分综合观测与反演研究。承担过国家多部委重大项目。曾任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国际辐射、中层大气、日地物理委员会委员等。现正承担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基金委重大科学仪器、科技部973计划等三项的首席科学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
姚檀栋, 冰川环境与全球变化学家 1954年7月生于甘肃省通渭县,籍贯甘肃通渭。1978年在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学专业本科毕业,1982年在该校获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198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获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国际冰川学会理事,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第四纪研究会常务理事。
他和合作者通过大量样品的分析,获得了青藏高原大气降水氧同位素的变化规律揭示了青藏高原冰芯中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发现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同两极地区一样,经历了5次大的气候波动旋回以年分辨率,揭示了过去2000年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特征通过大规模野外实地考察、连续定点观测和对航片、遥感、冰川编目等资料的室内分析,发现在现代全球变暖影响下,青藏高原的冰川正发生全面和加速退缩。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获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维加奖”。
夏军, 水文水资源学家 1954年9月生于湖北省孝感市,籍贯湖北广水。197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81年获该校陆地水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水文学及水资源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武汉大学教授。
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在径流形成与转化的时变非线性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系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水文非线性系统识别理论与方法,解决了如何求解降雨径流非线性响应关系的难题;发现了受控于土壤湿度、降雨强度和下垫面多要素组合的时变增益产流规律,揭示了径流形成与转化的水文非线性机理;发展了时变增益水文模型与水系统方法,明显提高了径流预测的精度,在解决变化环境下径流模拟与调控的非线性、时空变异与不确定性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推动了水文科学的基础研究。获“国际水文科学奖” Volker奖章、“国际水资源管理杰出贡献奖”等。曾任国际水资源协会(IWRA)主席,国际科学院理事会(IAC)水计划主席。
徐义刚,岩石学家。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66年10月19日生于江苏省常熟市,籍贯江苏常熟。198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94年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地幔岩石学研究。发现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之前的快速地壳穹状隆起,揭示峨眉山LIP的深部结构、地壳穹窿以及火山岩类型空间分布存在协同变化规律,确证其与中-晚二叠世生物灭绝事件同时,为地幔柱影响下固体地球不同圈层的系统行为研究提供了范例。通过重建岩石圈热状态,为华北岩石圈巨量减薄提供了关键证据;厘定幔源岩浆从同位素富集型向亏损型转变是克拉通破坏的重要标志,提出岩石圈减薄的热-化学侵蚀机制。发现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岩源区普遍存在西太平洋俯冲板片组分,阐明大陆板内玄武岩的形成与大洋俯冲的成因联系。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
陈俊勇,大地测量学家 1933年5月16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81年获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科学技术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主任、《测绘学报》主编。曾任国家测绘局总工程师、局长、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
在几何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地球重力场参数计算、地球动力学及结合卫星大地测量资料对中国参考椭球定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导的世界“1980年大地参考系”全套参数计算公式被国际组织IUGG采用至今。主持推算和提供中国首次民用地心坐标转移参数。主持1975年和1992年珠穆朗玛峰高程计算工作。主持建立国家GPS网,主持计算中国2000大地水平面,在建立和完善我国三维地心坐标基准、重力测量基准、经度基准、消除精密水准测量系统误差、航测检定场、长度野外检定基线等测绘基准方面作出贡献。 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次。
宁津生(1932.10.22- )大地测量学家。安徽省桐城县人。195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武汉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大地测量学科领域的教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工作,从50年代起就开始进行地球重力场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其研究和实践工作包括我国天文重力水准的布设,地心坐标的建立和参考椭球体的定位等。80年代在我国首先利用近代数学物理方法推求相对大地水准面,致力于研制适合我国局部重力场结构的WDM地球重力场模型系列,获得当时我国阶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场模型WDM89和WDM94,广泛应用于测绘、空间技术、地质等领域的研究和生产。他主持和参加了我国全国和省市大地水准面的精化工程,所获得的高精度、高分辨率大地水准面数值模型可将GPS大地高转换成海拔高,直接用于1:5万及更大比例尺的地形测绘,代替繁重的几何水准测量,改变了传统的地形测绘技术方式。
魏子卿(1937.4.15- )卫星大地测量学家。河南省睢县人。1960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早期从事测绘专用电子计算机的研制。70年代,从事海上大气折光修正研究,为我国首次洲际导弹实验提出折射修正方案。主持长测程气体激光测距仪的研制和测试。在我国首先开展卫星多普勒定位研究,提出全国卫星多普勒大地网布设方案,研制成功平差程序。主持完成全国多普勒网平差。80年代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全球定位系统(GPS)研究;完成精密GPS绝对定位研究,提出单频数据消电离层定位模式,定位精度属国际先进水平。提出全国GPS大地网的布设方案,主持完成全国一级GPS网整体平差,制定“全国天文大地网和空间网联合平差”总体技术方案,主持制定广域差分GPS网技术方案,从事导航卫星系统的研究。从事板块运动的研究。从事大地坐标系的研究,提出我国新一代大地坐标系的技术参数。作为主要完成人的研究成果“全国卫星多普勒网的布测和平差计算”和“全国GPS一级网的研究与建立”分别获1990年和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李建成,大地测量学家,1964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集宁市,籍贯山西省左云县。1993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副校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会长。
长期致力于地球重力场领域的研究,是我国精密大地水准面理论研究和工程化应用的开拓者,实现了大地水准面从理论到工程化应用的重大跨越。创新性地提出用数字高程基准取代传统水准标石建立并维持国家现代高程基准,实现了传统高程基准建立和维持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引领了我国现代基准建设。解决了精密大地水准面确定的多项理论和技术难题,完成了从米级到分米级、到厘米级、再到亚厘米级三次精度提升,使我国在该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果已规模化推广应用到200多个省、市、区域的数字高程基准建设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著作4部;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项目资助;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首批科技领军人才;并获何梁何利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光华科技工程奖(青年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陈晓非,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1958年2月生于辽宁省本溪市,籍贯四川成都。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5年获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学位。 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地震波传播和震源破裂动力学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计算横向非均匀层状模型理论地震图的广义反射率方法;发展了模拟含任意起伏地形三维介质中地震波传播过程的曲线网格有限差分算法;首次系统研究了自由表面对震源破裂动力学过程的影响,提出了“自由表面诱发超剪切破裂”的概念及其物理机制;首次系统计算并给出了地震破裂相图,提出了地震断层动力学破裂扩展的第三种形式:自停止破裂,为认识地震活动性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2009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5年当选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首批会士。